茶叶茶叶的走水什么意思第五章 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 “一五”计划建杏彩体育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全国公布后,特别是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后,境内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总路线的热潮,开展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一、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宣传总路线月,中央局讨论和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 月,中央批准转发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了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一年之后,即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中央的建议,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3年11月,湘潭地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区各县、市党委迅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总路线,深刻理解总路线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联系实际展开学习讨论,指导各项工作。12月,又根据中南局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对全区干部学习作出了具体安排。
各县按照地委的安排,召开县、区、乡干部会议,由县委领导干部作学习总路线的动员报告,要求党员干部紧密结合粮食征购和增产节约运动,学懂总路线,拥护总路线。自觉地把思想水平提高到社会主义高度,自觉地把学习总路线渗透到农业互助合作和粮食征购上来,在发展生产“一化三改”中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各级干部的骨干作用。
各县为了抓好总路线的学习与教育,使干部懂得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初步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明确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业化。普遍以分级办班、以会代训、典型教育、专题讨论的办法,组织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积极分子认真学习讨论,保证了学习运动的顺利进行。
县级干部和机关单位干部,根据地委要求,按干部级别和文化程度组成中级、初级和文化班学习小组,中级组一般由县级干部、县委委员组成,以自学为主,精读文件,重点讨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五年计划”、“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初级班和文化班以上课为主,由县级报告员作有关初级班学习内容的报告,主要是领会精神实质,通过学习讨论,拥护总路线,拥护党的农业互助合作的政策,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用实际行动贯彻执行总路线,自觉为实现总任务而奋斗。岳阳县委由17名县委委员组成中级班,县委李满全作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次辅导报告,带动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学习。在湘潭地委发出学习总路线日,岳阳县召开农民代表会,共有230名代表参加,认真学习总路线,采取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方法,通过解放前后生活对比,工农业产品价格对比,提高了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加深了对工农联盟的认识,树立了卖余粮给国家是农民的责任,纷纷表示要多卖粮食给国家,支援国家工业化。临湘县委组织1177名干部编成 1个中级组、38个初级组、2个文化组,开展以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农村设98个区级报告员,2342个宣传员,39个传授组,134个读报组,38个业余剧团,向群众进行总路线宣传教育,使总路线精神传遍城乡。同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习宣传总路线日召开全县牧区及养牛模范代表会,组织学习总路线,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搞好冬春护牛保育工作,为农业生产多作贡献。湘阴县委召开扩干会议,传达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后,展开热烈讨论,通过两个乡的两极分化的典型剖析,提高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的认识,使大家看到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严重性,懂得了只有落实总路线,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才能使农民富裕起来,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建设。
在组织干部、党员学习总路线的同时,各县委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职工和各县群众进行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华容县组织1949名宣传员,次年又组织5000多人的工作队,下到农村宣传总路线,宣传农业互助合作的政策,宣传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同时,各县委为使总路线深入人心,还采取回忆对比,忆苦思甜,新旧对比等方法,组织农民开展了“农民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讨论”。平江县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了“向占梅思想大讨论”,使广大农民懂得了翻身不能忘本,有余粮要卖给国家,支持国家工业化,才能搞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于总路线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深入浅出,农村干部群众懂得总路线后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953 年,境内农村在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之前,部分农民和党员干部思想不通,不愿参加互助组,不愿把余粮卖给国家,想卖高价,放高利贷,个人发家致富。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广大农民和党员干部经过学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转变了思想,由消极抵触到积极参加互助组和向国家卖余粮。平江县十一区武莲乡乡长向占梅便是思想转变的一个典型。
向占梅出身贫农,旧社会受尽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分了田地,当了乡干部,入了党,生产搞好了,生活越来越好。但他的思想却越来越消极,不干工作,不参加互助组,不向国家卖余粮,而是拿去放高利贷,还打算请长工,过不劳而获的生活。后来通过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反复思考,逐步认识到想靠剥削他人来发财是走错了路,只有帮助国家搞好工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才是广大农民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的光明大道。他认识提高后,工作也积极起来,动员全家把1500公斤余粮卖给国家,带头参加互助组,决定按总路线指引的方向前进。
12月9日,《建设报》登载了向占梅《总路线指引我走向社会主义幸福大道》的体会文章,就他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1954年1月26日,《新湖南日报》发表省委周小舟、省政府主席程潜的署名文章,肯定了这场讨论。周小舟文章认为:在广泛宣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侯,《新湖南报》决定 “以转变前后的向占梅思想作为典型展开讨论”,“是切合时宜的,是正确的”,“它具体反映了今天农村社会现象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问题)”,“具体体现了农民的本质(劳动者、工人阶级同盟军和私有者的两重性)”。而“转变前后的向占梅,就充分说明了农民这种两重性”;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农民是完全可以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的。”“转变过来的向占梅,不仅是爱国卖粮的好典型,而且也是坚决抛弃旧的资本主义道路,走上党所指引的组织起来 ——合作化道路的好典型。”
全省各地、州、市报开辟了向占梅思想转变讨论专栏,这次群众性的大讨论一直延续到1954年3月结束,历时3个月。期间,向占梅应邀到各地现身说法,给广大农民以教育和启迪。向占梅思想转变讨论开展后,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向《新湖南报》投稿,参加讨论。同时,各地还通过广播、电影、幻灯、黑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向广大群众大张旗鼓地宣传总路线,使总路线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促使农村掀起了售爱国余粮、增产节约和发展互助组的热潮,为合作化和大生产打下了思想基础。
为了查实田亩产量,合理负担农业税,1952年7月,在全面完成土改及土改复查的基础上,地委按照省政府《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和《查田定产补充规定》,下发了发动乡村干部搞好查田定产的具体工作意见,并召开县委和党员代表会议,布置查田定产的任务,要求各县在结束防秋汛后,集中力量铺开查田定产。
各县县委根据地委指示,多次专题讨论查田定产工作,就领导力量、时间安排、工作步骤、思想发动、定权发证等作出具体部署。为减少瞒田现象,各级党委很注重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号召全体干部象领导土地改革一样扎根串联,发动大多数农民自觉投入查田定产工作。平江县十一区召开区乡干部和宣传员会议后,分头到群众中现身说法,很快在十一区掀起报实田土面积和产量的热潮,其经验在全地区推广。
各县还组织区、乡、村干部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查田定产培训班,学习政策及丈量、计算方法。岳阳县组织了1万多人参加丈量;临湘县配备11637名丈量员,组织71个工作组、1170个清丈小组参加丈量;湘阴县丈量员达2.6万人。清丈时,逐丘记载面积,按土质、水利、光照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的等级与产量,建立土地登记册籍,参照常年收成,确定税收标准产量。平江县划定水田66.74万亩,旱土8.47万亩,田土各分为19个等级。临湘县查实全县有可耕地55.47万亩,比土改复查结束时统计增加18.2万亩,全县定产9931.4万公斤,比土改复查结束时核定产量增加25.5%。湘阴县经过实地丈量,有水田109.7389万亩,旱土17.2994万亩,定产2.8341亿公斤。田、土面积比原统计数分别增加22%、65%。华容县于1952年10月至11月开展查田定产工作。由于时间短促,田亩未进行普丈,仅靠层层发动来挤黑瞒土地和自报计税面积等方法,草率统计全县承税面积为97.45万亩,将不应承税的湖田甩亩、山土、洲土等面积纳入了计税亩,致使税赋加重,部分农户用口粮交纳农业税。县委发现这一情况后,于1953年8月,在全县普丈土地,测得实有计税面积86.1万亩,核减了空虚承税面积。
解放后,境内各县粮食虽然逐年增产,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县直机关、团体、学校和工矿企业职工的工资经费都从公粮中拨付,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粮食供求矛盾日见突出。如1952年上半年,岳阳县城粮食日销由0.875万公斤上升到3.3万公斤,下半年购销形势更加严峻,国营粮食市场收购量比上半年减少 883万公斤,而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501万公斤。由于粮食自由市场的存在和投机商的捣乱,到1953年下半年,粮食形势更趋紧张。
为妥善解决这个矛盾,保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1953年10月,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及《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体制。
根据中央的决策和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地委于1953年11月上旬作出《关于贯彻中央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定》,接着又下发《关于统购入乡作法的几点意见》,强调各县委必须把统购统销工作作为迫切的经济和任务,尽快抓紧落实。随后,各县相继召开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和县、区、乡干部扩大会议及粮食代表会议,学习政策,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具体组织实施。各县抽调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区乡,层层培训骨干,大力进行宣传发动,动员群众把余粮卖给国家。同时抽调大批干部到农村,反复核实粮食产量,由群众自报公议,出榜公布,落实到户,合理分配统购任务。岳阳县共培训了村以上7万多名骨干,组成宣传小组,深入农户进行宣传。据四区3个片统计,宣传小组有117个,850人,平均每7.5户有1名宣传员。1953年11月,湘潭地委发文,向全区介绍平江县长寿镇和临湘县百万乡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做法与经验。各县委、县政府还对破坏粮食政策,拦路抢购粮食,煽动群众藏匿粮食的犯罪分子依法作了处理。 1953年各县超额完成国家粮食收购计划,共收购了比1952年多一倍的粮食。这年,境内粮食产量8.63亿公斤,收购3.2亿公斤,占产量的 37.1%,购后农村留粮5.43亿公斤,占62.9%,人均占有量为231.5公斤。
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期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有些农村一度出现购“过头粮”,引起某些农民不满。1955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在总结前两年统购统销工作的基础上,颁布《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通知》,强调必须在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进一步采取定产、定购、定销的措施,使农民对自己交售任务心中有数。是月,湘潭地委召开全区县委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粮食“三定”政策。会后,地委随即抽调一批干部组成7个工作组,深入到7个不同类型的乡,进行“三定”试点。湘阴县永义乡,平江县马田乡为地委试点乡。永义乡农民“三定”到户后,消除了怕多统购的顾虑,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高涨,全乡6个农业社和13个互助组都订好了秋冬生产计划。这年9月,该乡除超额完成定购任务外,社员留下的粮食比其他农户都多。该乡湘临农业社在“三定”后,增种了 20多亩秋红薯和马铃薯,原来不打算留蓄的310亩稻荪(又称再生稻)也蓄起来了。
地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人民政府9月公布的《湖南省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编印《关于“三定”到户若干具体政策问题解答》,指导农村实施 “三定”到户。同时各县成立粮食工作办公室,大量培训干部,分到各区、乡开展“三定”工作。“三定”规定定产、定购任务正常年景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定销则每年秋后核定一次。粮食生产一般以1954年实际产量为标准;定购数(包括征粮数和购粮数)约占粮食实产数的三分之一;定销则是对城镇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确定标准实行计划供应。对农村确因曾购粮过多或因灾减产等特殊需要弥补口粮的户,分别实行返销、借销、议销和统销,妥善安排农民生活,因而稳定了农民的情绪和生产积极性。
在开展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根据国家规定,各县还对食油、棉花、生猪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1956年,境内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10月,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粮食改“三定”到户为“三定”到社,即一律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计算,余粮社(购大于销)、自给社增产不增购,缺粮社(购小于销)增产不减销。这年,境内农村因灾统销和返销粮食1077万公斤,其中平江县546.5万公斤,岳阳县530.5万公斤。“三定”到社后,华容县624个初级农业社,定购粮食0.71亿公斤;社外农户13780户,定购1195万公斤;总计全县定购0.83亿公斤,征购4079万公斤。全县定销429万公斤,其中缺粮社36个,定销221万公斤;社外208万公斤。
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是当时供应短缺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表现,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相当长时间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较好地缓解了粮食供需矛盾,保证了城乡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物价和节约粮食,而且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带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但是,在具体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核定农民粮食的余缺方面,缺乏切实合理的具体办法,容易导致盲目性,使农民卖粮出现苦乐不均现象。有的地方出现了卖过头粮的情况,影响了部分农民的生活。特别是遭受特大洪水的1954年,粮食歉收,而有的地方没有减免征购。如平江县就有强迫群众卖粮而发生了3起事件。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统购统销统得过多过死,自由贸易市场被基本取消,凡国家统购产品一概不许进入市场,从而割断了农民和市场的联系,使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被抑制,而且一统30多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3 年,随着全国统一计划制度的建立,省、专区都制定了“一五”计划。当时,各县尚未建立计划机构,各县编制计划工作由县财经委员会负责,根据省、专区编制的 “一五”计划,从本地实际出发,开始着手编制各县的“一五”计划(草案)。1954年,省财经委下达《当前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文件后,各县在所属专区财经委的指导下,开始试编“一五”计划,经多次修改补充,上下衔接,协调平衡,于1955年形成“一五”计划草案。
各县编制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和国家“一五”计划建立“一化三改”初步基础的要求,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改造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集中主要力量,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主要目标是:(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生产,重点是发展粮食特别是稻谷生产;因地制宜地发展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2)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为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国家工业建设服务。(3)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4) 努力完成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各县“一五”计划,当时制定的主要计划指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3.6%。其中,农业总产值计划2.25亿元,年均增长2.7%;工业总产值计划0.35亿元,年均递增11.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9%;五年计划财政收入3850万元,基本建设投资3400万元;职工年均工资增长30%;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 元。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粮食90万吨、棉花4100吨、油料1.05万吨、成品黄金100公斤、发电量30万千瓦/小时、成品茶1000吨、饮料酒 200吨。交通运输利用湖区优势,确定以发展水运为主的方针,组织疏浚河道,力争枯水季节也能通航。公路以加宽整修为主,为发展汽车运输打下基础。五年计划中还规定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积极地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1950 年至1952年,境内开始恢复生产,大多数地方以家庭分散经营农副业,兴修水利、交通,由乡政府或农民协会统一调动劳动力。经过土地改革,进入互助组时期,农民广泛开展爱国丰产运动。1950年开始改冬板田为耕田,华容县率先犁耕50万亩,其他县也开始犁翻冬板田,改良耕地结构。1951年初,华容县政府在注滋口南华港以原省农业改进所华容棉场148亩农田为基础,新辟土地580亩,建立县农林场,作为改良耕作,繁殖优质品种等试验基地。同时,境内各级政府还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耕作改革,逐步推广单季稻改双季稻,并从繁多的品种中评选出适应境内各地播种的南特号、万利籼、红米冬粘等16种早、中稻优良品种,改高秆品种为矮秆品种,改随手栽秧为均匀密植等。随着新品种、新技术迅速在各县推广,1952年水稻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296.27万亩扩大到 390.08万亩。稻谷总产767695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31.7%和40.5%。湘阴县东部(今汨罗市)大半是山区,过去没有种过双季稻。 1954年互助合作组织发展起来,推广双季稻,广大农民纷纷响应,种了4.7万亩。为提高农民耕作技术,该地发挥互助合作优势,采取重点传授,能者为师,成立农业技术研究组,定期组织互助组交流,现场学习参观等办法,使农民们学到了技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当年获得好收成。
1953 年至1956年试办和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境内各级党委、政府在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普遍深入地向广大农民宣传在省、市、自治区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报告和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动员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在实行劳动组合中,制定劳动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初级农业社向高级农业社的过渡,不断完善,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出勤率和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并在推广良种和新技术、抗洪抢险、兴修水利等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1954年6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洞庭湖区堤垸溃决殆尽。境内农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该年,种植稻谷381.98亩,总产量488585吨。之后,通过整修洞庭湖和兴修水利,境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提高,1955年种植796.66万亩,1956年上升到890.3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53年的86.44万吨升到1956年的95.17万吨。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各级政府还抓紧了旱粮作物的生产。1956年薯类58.8万亩,总产量4.8万吨;小麦25.21万亩,总产量8310吨;蚕豌豆 27014万亩,总产量6543.5吨;大豆15.62万亩,总产量6762吨。
在恢复农业生产中,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多种经营,20世纪50年代,境内棉花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华容、岳阳、临湘分别居全省13个主产县的第三、九、十二位。1950年至1951年,各县贯彻省政府颁布的《关于扩大棉田面积和提高每亩产量的指示》,给予植棉优惠政策,棉农生产积极性高涨。华容县组织1000多名干部、技术员组成技术队,到区乡指导植棉,全县植棉面积扩大到16万多亩。1951年境内种植棉花28.1万亩,总产3224吨,分别比 1949年增长72.6%和58.3%。1955年后,植棉工作重点放在高产棉区和重点培养高产植棉能手上,涌现了华容县幸福公社吴道生、毛健生和岳阳县广兴洲吴玉蓉等人5次被评为全国棉花高产劳动模范称号的先进人物。50年代中期,在境内外推广吴道生的“选择纯种、适时早播、壮株壮苗、稳施桃肥、整枝摘心,防治病虫”等增产经验。实现农业互助合作化后,茶叶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1952年,茶园面积12.68万亩,总产5651吨,制茶机178台,茶叶收购站41个。1956年,君山银针获世界莱比锡万国博览会“金镶玉”之美称,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油料作物由1949年的21.99万亩,总产量 6946吨,发展到1956年的44.92万亩,11772吨。1955年冬,省农业厅选定8个县进行油菜、棉花两熟丰收示范,华容、临湘、湘阴3县列入,在3县的农场进行试验、示范后,1957年,境内油菜面积达33.57万亩,总产菜籽5564吨。境内种植、利用麻类历史久远,平江县的产量清末居湖南省第二位,华容县在时期居全省第三位。至解放前夕,境内苎麻生产严重滑坡。解放后,苎麻生产迅速恢复。1949年,境内种植麻类仅580亩,总产量 310吨, 1956年已种植麻类7万亩,总产量8.6万吨,华容县新河乡新建社柴冬生被评为省苎麻劳动模范。
1952 年3月,党中央、政务院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令中南军政委员会负责组成强有力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和分洪工程指挥机构。3月中旬,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以李先念为主任、唐天际为总指挥长的分洪委员会及工程指挥部。下设南闸、北闸和荆江大堤加固3个指挥部。湖南省承担南闸指挥部所属的荆江南岸分洪区内黄山头节制闸、虎渡河拦河坝及大部分围堤工程等任务。省委、省政府即从常德、长沙、益阳、邵阳、衡阳、郴州7个专区抽调4万余人参加工程建设。当时,长沙专区民工总队由岳阳、临湘两县组成,共6000余人,其中岳阳县4000余人,临湘1936人,主要承担修建湖北公安县境内的黄山头闸东侧一段,高13米,面宽 10米,坡比1∶3.5,长1200米的大堤。总队长、总政委由岳阳县公安局长、县委农运部长担任,副总队长、副总政委由临湘县副县长及一部长担任。隶属常德专区民工总队的华容县,由县委领导带队,抽调3000多人参加,主要负责黄天河堤段工程。
3 月下旬,岳阳、临湘、华容3县以军事建制组成治水大军,在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身背行李、工具,冒着严寒徒步奔赴工地。岳、临两县的民工步行400 多里,尽管当时家里春耕迫在眉睫,工地困难重重,但到达工地后,迅速投入工程建设。为了在湖汊纵横、污泥极深,菱角、螺壳密布的沼泽地带修建一条新大堤,2县民工冒着雨雪严寒,扫障清基、排水取淤,回填砂卵石固基,展开全面施工。县委、县政府派员来到工地,作动员、搞教育、忆苦思甜,讲兴建分洪工程的意义与作用,使民工以“修堤如保命”的精神,“晴天一天当两天,麻风细雨是好天”,开展劳动大竞赛,工程质量高,工程进度快。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巡视工地时举起大拇指称赞说:“好样的!”由于完成任务好,在第二次劳动竞赛评比时,岳阳总队夺到了湖南总指挥部开展劳动竞赛的大红旗,之后,一直在岳临工地上飘扬。岳临两县民工自
4月5日开工到6月20日竣工,按时按质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土石方72万立方米,人平完成103立方米。为湘鄂两省湖区人民作出了无私的奉献。6月25日
6月16日,岳阳雨量达246.1毫米。岳阳县连续6次发生特大山洪。8月初,东洞庭湖最高水位达34.82米,全县倒房5612间,水田受灾22万亩,广兴洲堤垸淹没,颗粒无收,灾民迁居天井乡和东乡。华容县三个月雨量1398.7毫米,6月15日至17日三天,全县80万亩耕地受渍52万亩,24日至25日又降大雨,最高水位35.87米,全县堤垸浸浊严重,以致堤身崩垮,闸口走水等险象环生,全县耕地面积受渍66万亩。湘阴县7月4日
8月4日,全县71个垸 (含不在册的小垸)除岭北受渍未溃外,其余全部漫渍,淹没耕地51万亩, 30余万灾民迁居东乡。临湘县6月降雨910.6毫米,长江水位陡涨至33.33米,江水漫堤。陆城、江南、源潭等10个湖区乡镇受灾3.08万户,10.76万人,淹没耕地16.56万亩。特大洪灾发生后,境内各县委、政府迅速行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抗洪抢险的斗争。湘潭、常德地委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湖区抗洪抢险。在抢险用工292.3 万个,排除大小险情700余处,防洪大堤加筑高1~2米的子堤长38.7万米,完成土方100万立方米。受灾县历年储备防汛器材物资全部耗尽,省、地临时调拨救灾物资价值300万元。
7月2日,出动县区干部670人,大、中队干部1650人,巡逻队员、后备队员等6.99万人,出动船只1193只,抢修大小险段423处,完成土方2.83万立方米。在抗洪期间,全县共征借白木907根,皮木1.17万根,杂木8109根,楠竹3485根,终于使一些濒临溃决的堤垸转危为安,还紧急营救9个溃垸里的灾民5.04万人。从四川调进大米,从贵州买进耕牛,发放大量种子、资金给灾民,并派出医疗小组,分片为灾民治病防病杏彩体育,拨出专款和专粮,送到灾民手中。亲历新旧社会洪水灾害的农民这时更感党最亲。
湘阴县委、县政府在洪水到来时,迅速组织力量,由县领导带领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该县17区古一垸是南洞庭湖区的一部分,险工新堤口,外当资水急流冲刺,内有深湖,水情频危。6月19日,资水暴涨,新堤口不断出险,崩垮36条浸沟,内坐49处。在区委组织紧急抢险时,副县长解清泉赶到出险处,成立抢险指挥部,抽调45名干部、1000名抢险队员、25只船,解清泉身先士卒,以“不战胜洪水,决不收兵”的决心,沉着镇定地指挥抢险,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在200多米长的大堤上,开杠14处,装箱43处,开浸沟321条,获得初步胜利。该区洞庭围农业社1235亩农田连续4次受渍。6月13日大雨后,全部农田受渍,200多亩秧苗被淹。农业社统一组织190名男女劳力一面抢修渍堤,一面赶排渍水,2000多米的大堤加上高0.7米、长400米的围水堤,抢修15处坐崩。组织40多部水车通宵达旦排渍,使被渍的田全部排干,然后,救治禾苗,整蔸追肥,第四次战胜渍水。特大洪灾过后,湘阴县组织力量开展大规模的救灾工作,将湖区19万灾民转移到东乡的6个山丘区,借田或开荒生产。为灾民发放国家、救济款376.76万元,棉衣、棉被8.5万件。
岳阳县在6月24、25日暴雨降临、山洪成灾之时,县委、县政府指示各区立即作好抗洪准备,各级干部深入下去,带领群众抗御洪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县、区、乡干部的组织动员下,各地成立青壮年抢险队,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到受灾的各家各户,检查房屋,“打撑”防倒,抢救被困的老人小孩。该县 11区狮子乡李庙村在5个乡干部的带动下,在大雨中救出小孩32位,牵出耕牛43头,用木排拉出33各老人和妇女。全县在组织群众与洪水搏斗中,共从溃垸地区救出灾民4400多人,发放救灾款7万元,20万元。
7月1日,长江大堤险情告急,江水漫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立即行动,县长兼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张金林上堤督战,县委兼防汛指挥部指挥长于兴表坐阵调兵指挥抢险,很快抽调70多名干部,3600多名抢险队员,50多只船和临江乡村干部及1万多群众上堤抢险。还组织4000多人和100多只船进入垸内,转移安置灾民28495人。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全堤26处险象完全得以排除,终于使大堤转危为安。接着,县委和县防汛指挥部又组织大批船只运土上堤,进行堤身加高加固工作,保护了大堤安全渡汛,确保了堤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6月21日,省委发出关于排渍、防汛、救灾工作的紧急通报后,各县把排渍防汛、生产自救作为当时农村工作最紧急的突出的中心任务来抓,成立生产自救委员会,组织干部群众全力投入到这个中心任务中去,组织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境内各县委、政府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迅速投入到兴修水利,改变生产条件,恢复农业生产的战斗中去。1949年冬,华容县委、政府面对全县近两年溃决45垸,杏彩体育官方746公里防洪大堤溃口62处的严重状况,迅速作出《修复堤垸,发展生产》的决定,从、县长到全体军民都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生产自救运动。次年冬,便完成堵溃口、加大堤、并小垸的计划,共完成土石方440万立方米,堵溃口62处,修复溃垸25个,加高大堤 121公里, 3万多垸民重建家园。1950年冬,各县建立各垸堤务委员会和各丘山区塘坝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整修垸堤和塘坝。境内修筑堤防1194公里,山塘9.49 万处,水闸147座,其他水利设施1300多处。同年9月,湘阴县农民甘菊秋、华容县水利劳动模范蔡铁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50年至1952年,平江县委实行“蓄水为主,小型为主,自办为主”的方针,开始兴修以塘坝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1950年在辜家洞建五星堰,使常遭严重干旱的3400亩稻田成为水源充足的良田。普祝乡组织全乡1021人,投工12万个,使淤塞多年的围公塘成为标准塘,保证了700多亩稻田的水源。三年中全县新建水塘1726口,整修山塘1640口,新建坝堰536座,整修坝堰4109座,新建水坝366条,整修水坝1768条,水坝总长300公里。临湘县组织农民大修水利,共恢复、加固堰坝790座,新建653座。
1952年9月3日,由于洪水大风,南洞庭湖地区的湘阴、益阳、沅江3县的28个堤垸被摧垮。为保障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11月10日,省政府作出《关于整修南洞庭湖的决定》,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发出《关于整修洞庭湖总动员令》,岳阳、临湘、平江、湘阴四县抽调干部747人、民工47543人,于1952年12月初进入工地,到1953年4月20日
1954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洞庭湖区大小堤垸基本溃尽。为帮助滨湖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省委作出《关于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的决定》,10月成立洞庭湖区堤垸修复委员会。湘潭专署指挥部设湘阴县临资口,指挥长王治国,政委,修复的重点是湘阴县沙田垸,主要是堵死通向烂泥湖的水矶口,使之成为重点保护圈,防洪堤顶高程按超1949年最高水位2米施工,即36至37米,堤面宽4米;一般重点为湘阴县岭北、湘资、湘滨、南湖4垸,防洪堤顶高程按超 1949年洪峰水位河堤1.5米、杏彩体育官方湖堤2米施工,河堤面宽5米,湖堤面宽6米;民垸重点为湘阴县城西垸,堤顶高程超1949年洪峰水位1.5米,堤面宽5 米。湘潭专区组织所属各县干部4307人、民工83151人参战,组成12个总队,有11个总队分布在湘阴县境内,计民工64929人,干部3586人。其中,9个总队由湘阴县组成,计民工51266人、干部1967人,于11月15日进入工地。18日,湘潭专区指挥部进入工地后,外县支援民工陆续到达。工程开工不久,先后两次遇到特大寒流,气温最低零下8摄氏度,大地冰封,交通阻隔,电话线路毁坏。但广大干部、民工克服困难,出工率达93%。1955年1月20日基本完成任务,比原计划提前40天。合计施工堤长24.31万米(新修堤长0.71万米、培修堤长23.6万米),完成土方498.31万立方米(新修土方 51.15万立方米、培修土方324.73万立方米、清隐处险土方79.07万立方米、其他土方43.36万立方米)。其中湘阴县9个总队共施工堤长 22.12万米(新修0.33万米,培修21.78万米),完成土方426.85万立方米(新修16.74万立方米、培修310.87万立方米,清隐处险 65.64万立方米,其他33.6万立方米)。通过整修工程,加固77处重要险工,清除646处隐患;对部分堤段进行裁弯取直,扩大了垸内面积;修复了堤垸,保证了垸内农民的生产、生活正常。在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后,湘阴县用一个月时间,组织1.2万劳力上阵,完成大堤土方518135立方米,整理堤形 636830平方米,铺草皮护坡1016676平方米,整修永久性护坡209679平方米,毛角口抛石护脚裹头加固块石3200立方米,岭北垸护脚抛石 800立方米。还对44个民垸进行“重点加强,一般恢复”,由县冬修指挥部统一领导有关区、乡自行组织施工,最多时出动劳力1.24万人,共完成土方97 万立方米,132个倒口使用片硪136个,都做到层土层硪。西乡5个大垸另完成渍堤土方100.6万立方米。1955年5月,省委、省人委派出工程验收团,行程1059公里,验收堤线公里及重点水工建筑物,所到之处,均给予高度评价。
在1954年整修洞庭湖工程时,境内岳阳县、华容县、临湘县亦对有关工程进行了整修。岳阳县重点修复建设垸,以抵御1949年洪水位为目标,于10月20日开工,动员民工6514人,组成12个大队,次年3月10日完成复修计划,共完成土方95.5万立方米,改建石圳4座,新建砖圳3座,锥探大堤长0.55万米,打眼4.42万个,清除隐患36处,植防浪林2.55万株。华容县于1954年12月3日成立洞庭湖堤垸恢复工程大通湖分部华容总队,动员民工2万余人,完成大堤培修长5.744万米,土方23.9万立方米。临湘县于1954年冬,将临江垸沿江大堤加高到超最高水位0.5米的标准。
1950 年至1957年,境内在二次治理洞庭湖前后,还进行了湖区堵口复堤,堵支并垸,加固险段,加高培厚大堤,使湖区堤垸防洪大堤缩短851公里,主要堤防由 170公里增至431公里,水闸由37座增至112座。在山丘区兴建小型水库和大批山塘堰坝,先后新建小I型水库8库,小Ⅱ型水库190座,总库容量达 5374万立方米;小山塘增至10万多处,小堰坝1.08万处,建立机械排灌124台25104瓦,修建小水电站2处2台20千瓦,蓄水量比1949年翻一番,基本扭转部分地区农业“望天收”的被动局面。
解放前,境内仅有一座黄金矿和20来家小手工作坊。1949年8月,境内各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大力扶助民族工业,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新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10月,华容县财政经济委员会新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城关建立新华电厂,是境内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次年又在城关、北景港分别建立第一、二机器米厂、县砖瓦厂。兴建第一植物油厂、岩石厂、印刷厂和第三机器米厂等国营企业。1950年,临湘县政府接管县“一一九”校发电设备,建立长安电厂。接着,开办地方国营利华印刷厂、县大米厂、县油脂厂。为了恢复茶叶生产,接管聂市聚隆、新华、悦来德、昌生和兴隆茂5家茶行,合并成立临湘建设茶厂。1951年投入生产,1952年产茶2000箱。1953年因国家计划调整而停产。1951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在平江县城关镇新建平江茶厂,当年用手摇揉茶机生产红茶5620吨,产值112万元。次年开始使用切茶机等机械设备,采用新工艺,茶叶质量提高,含水量达到国家标准。1950年5月,湘阴县开办国营机米厂。1951年岳阳县新建国营企业县机米厂、新华印刷厂、新岳电灯厂。
在建立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恢复工业生产的同时,中央、省属大型企业先后在岳阳落户。1950年,为加速国民经济恢复,支援抗美援朝,满足部队装备的需要,国家和军委确定在岳阳建设一个能成套供应百万军队的大型军需工业生产基地。12月,中南军区后勤部正式在岳阳筹办军需生产基地。次年初,在岳阳设立修建委员会,5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后勤军需生产部第一办事处,下设橡胶厂、被服厂、发电厂和国防仓库。1953年4月更名为岳阳总厂(代号331 厂),下设三厂一库。1954年撤销岳阳总厂建制,将下设3厂合并为二一一厂(今三五一七工厂),并停止生产被服,转为军需橡胶制品的专业生产,系境内第一家国营大型企业。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被列为“一五”计划中156个重点项目的临湘桃林铅锌矿兴建。
随着国家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分散经营的手工业逐渐转为集体生产的生产合作社。1956年,平江县城镇个体手工业者80%加入合作化;湘阴县先后使城关、临资、汨罗等8个集镇手工业企业先后走上合作化道路,逐步形成县二轻工业,有96%的手工业转为集体企业,形成7家县属国营企业;岳阳县共有地方国营企业8家。1957年,平江县工业企业达62家(其中省属2家),工业总产值达1037万元;华容县有集体所有制手工业社18个、地方国营企业11家,工人737人,总产值4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5.63%。经过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境内国营地方企业迅速发展,1957年底有工业企业394家,总产值7866万元。
1949 年8月至1950年1月,各县成立县贸易公司,为县内首家国家贸易企业,主要任务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逐步控制货源,掌握物资,占领市场,并在一些集镇设立营业部、购销处或贸易商店,综合经营农副产品和工业品购销业务;随后建立百货公司、盐业支公司、粮食公司等,均向基层延伸,建了批发销售网点。1952年,各县贸易公司与县供销社合并,次年分开。各县还陆续建立棉纱布、土产、文化用品、食品、食杂、烟酒专卖、药材、油脂、木材、农机等专业公司和站、店,并在农村区、乡和集镇建立相应商品批发机构、零售商店和购销点,及时向人民群众供应粮食、食盐、棉纱、煤炭等基本生活物资,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安定。1953年下半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形成。1956年,各县撤销商业科,设立商业局,国营商业设贸易、专卖事业、副食品、肉食水产、纺织品、百货、煤炭建材、药材、蔬菜、食品、食杂、盐业等公司(站)。1956年,境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051万元,其中国营商业的比重占69.5%,商业仅占3.6%,公私合营商业占 26.9%。国营商业掌握了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批发业务。1957年,境内有商业网点1376个。
1953 年,随着全国统一计划制度的建立,各县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在计划执行中,各县将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分解到各条战线和各单位,向全县干部和群众宣传“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提出落实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单位制定规划和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实施。各级领导纷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地群众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增产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为“一五”计划实施作贡献。1953年,境内经济继续保持经济恢复后期的良好势头,各项计划都完成得比较好。与1952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增长6.1%,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1.8%,工业总产值增长53.1%,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22.2%。1954年,洞庭湖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岳阳、临湘、华容、湘阴4县遭受重大损失,以致影响该年计划未能完成。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1.9%,社会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80.4%,比上年下降15%。此后3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克服灾害影响,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经济迅速复苏,实现连年增长。提前1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为6.12%,国民收入为5.5%,工农业总产值为5.96%,其中农业为4.04,工业为23.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11.4%,财政收入为37.50%,粮食产量为2.06%,棉花产量为4.92%,油料作物为5.10%。到1957年,社会总产值完成5.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21亿元,占年计划的109.6%,年递增5.6%,其中工业递增16.5%,农业递增4.2%。基本建设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199 万元,占计划的83.8%,比前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完成的投资增长100.4%,促进了各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业生产不断增产。通过试办和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推广良种和新技术、抗洪抢险、兴修水利、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平江县农业生产虽然有三年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1953年旱灾,1954年水灾、旱灾,1956年旱灾),但仍获得了丰收,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3361.8万元,增加到1957年5302万元,增长57.7%,年均递增9.2%。5县195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51.0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09.0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5.18万亩。到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已有865.7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5.01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85.1万吨,到1957年已增加到94.25万吨,占年计划的104.7%,增长 10.7%。经济作物中尽管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但在“一五”时期平均增长4.92%,油、麻产量都有较大增长。其中麻料作物由1952年的805吨,到 1957年增加到9131吨,增长10.3倍;油料作物由1952年的7549吨,到1957年增加到9680吨。增长28.2%,1957年生猪存栏 59.04万头,增长49.1%。通过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及蓄水量有明显增大。1952年,境内只有5座小Ⅱ型水库,库容128万立方米,到 1957年已有198座水库,小Ⅰ型水库8座,库容1561万立方米,小Ⅱ型水库190座,库容3813万立方米,总库容量比期初增容41.98倍,有效地改善了一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林业生产虽然还没有国营林场,但“一五”时期造林面积比较大,1952年4.44万亩,1957年18.22万亩,其中最高是1956年,造林22.90万亩。
工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53年,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中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临湘桃林铅锌矿开始兴建。1953年,国家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开展对桃林大型矿床进行勘探,经过几年工作,确定该矿山是全国7大铅锌矿山和湖南省3大铅锌矿之一,其铅、锌金属含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3.79%和54.4%。 1956年6月,成立桃林铅锌矿筹建处,1957年12月,正式建立桃林铅锌矿。之后,边建设边生产。在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各县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企业,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不断增加,“一五”期间工业企业由1952年的94个发展到394个。工业总产值年年增长,1953年比 1952年增长53.1%,1957年比1956年增长26%。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7866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952年为2361万元,1957年已达7143万元,增长2倍多。1957年完成发电量32万千瓦/小时,比1952年增长77.8%;轻纺、食品及二轻产品均超额完成计划。地方交通发展比较快,5年内疏浚河道1770公里,新建地方公路283公里,加宽整修119公里,客、货运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商业状况明显改善。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公私合营,开始走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公有制占强大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领导、集体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格局。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基本形成,供销合作社购销业务遍布农村。1952年,5县有商业机构553个,2225人。到1957年,机构增到1053个,从事商业人员有9821人。商业网点也由 1952年的729(农村594、城镇135)个,到1957年已有1376(其中农村1115)个。商业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社会零售总额达到1.39 亿元,超计划11.5%,主要农副产品收购量逐年增加。其中食油由1952年的404.6吨,到1957年已有2201.5吨;生猪由1952年的602 吨,到1957年已有932吨;鲜蛋由1952年的270吨,到1957年已有1550吨;棉花由1952年的2198.3吨,到1957年已有 2946.7吨,黄麻由76.7吨,到1957年已有4925.9吨。同时,物价稳定,商业供应显著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也逐步改善和提高。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1953年,建县一级财政,划定县级固定收入及分成收入后,财政收支状况逐年改变。5县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371万元,到1957年增至 1824万元,五年累计完成4999万元,为计划的129.8%,平均递增37.5%。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各县建立文化馆、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起来,各县接受和改造民间剧团,戏曲事业呈现推陈出新的局面。农业社俱乐部、农民业余剧团越来越多,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一五”期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校学生大幅度的增加。小学经过1954年整顿,数量减少,但教学质量提高,学风、教风、校风都有明显好转。1957年5县共有小学2910所,中学23所,小学在校学生235779人,中学在校学生8554人、高中835 人,中技306人。为适应工农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各县成立扫盲委员会,通过职工夜校,农村冬学等开展扫盲工作,使城镇90%以上青壮年脱盲,农村 80%的成年人摆脱文盲、半文盲的状况。卫生事业逐步壮大,到1956年,5县共拥有卫生机构654个,医院床位1126张,卫生技术人员4138人。农村联合诊所到1957年已有551个,成为县以下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农民看病治病状况大有好转。体育事业主要是群众体育开展起来,特别是学校体育逐步正规化,促进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解放伊始,长沙专署(时在岳阳)即制订出《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废除时期的教育方针,人民政府接管全部公立小学和部分私立中学。将原中心小学改称完全小学,原保办的国民小学改称小学。华容县在接管公立小学的同时,将部分私立小学过渡为民办公助的村办小学。11月,岳阳县将省立十一中、岳郡联中、岳郡联师合并为新湖南建设中学,平江县将启明女子中学并入平江县立中学。1949年底,境内有小学2684所,学生86847人,教职工3489人;中学8所,在校学生1749人,教职工204人。
1950 年3月,各县委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传达中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教育工作者初步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会议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走出校门,走进农家,动员劝导工农子弟入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教育的性质。是年,平江县中小学校工农子弟占学生总数80%,1951 年达98%。境内小学学生10.77万人。1951年,私立岳阳湖滨中学由省农业厅接管,更名为湖南省立湖滨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并入长沙农校。私立岳阳贞信女子中学由长沙专署接管,改为长沙专区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湘潭专区师范学校)。1953年3月,新湖南建设中学与岳阳县立中学分别改名为岳阳县第一中学和岳阳县第二初级中学。湘阴、华容、平江等县私立中学改为公立中学。是年,为适当控制小学发展,全面整顿小学,境内小学由1952年的3721所调整为3044所。
1950 年6月,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旧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境内各县人民政府在接管教育时,为解决师资缺乏,除留用了一批教员,还先后举办知识分子训练班和小学师资训练班,提拔优秀小学教师和失业知识分子担任教师,吸收一批社会知识青年担任老师。之后,国家统一分配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教师队伍逐步扩大,教师队伍培训也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同时,根据省委提出的巩固小学教育,恢复中学教育,发展社会教育的方针,各县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在城镇街道建立学习会,有条件的工厂、机关建立业余夜校,农村村镇建立读报组,有小学的村建立农民夜校。为改革旧的教育事业,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改革教育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型教学关系等工作,逐步废除了对学生的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1952年始,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普希金讲演录》和《红领巾教学法》,借鉴苏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但由于脱离实际的照搬,存在一些教条主义倾向。为了加强中小学思想教育,开展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学思想,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主义教育,贯彻执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1950年10月,学校开始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新湖南建设中学通过学习,有 60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贞信女子学校报名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每年在高小毕业生中开展正确对待升学与生产劳动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和青年团发动干部深入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部颁发《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后,各校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放到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了改变旧的教学内容,重新调配课程,注重培训儿童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及普及科学文化常识,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的认识。
1954 年,贯彻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精神,在实行中央关于整顿教育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开始加强劳动教育,实施《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小学生奖励处分、操行评定暂行办法》,教风、学风、校风得到端正。1956年境内已有中学23所,在校学生8100多人。小学经过全面整顿,适应城乡需要,已有学校2819所,学生23.53万人。
为了尽快适应人民当家作主后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各县委、县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做到公办与民办结合,全日制与半日制、农闲制和夜校结合,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结合,普通学校与专业学校结合,从而使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较快普及。1952年,境内大办工农扫盲教育。各县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领导与管理工农业余教育,各级工会以扫盲为主,开办职工业余学校或工人夜校,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在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工人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教育运动》的指示,重新规定扫盲标准后,各县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参加扫盲教育运动,各基层工会除开办职工业余学校或夜校进行正规班级教学外,还采取包教包学、送字上门、见物识字等办法方便职工学习;利用工余休息时间就地取材,把车间工地作课堂,门板、墙壁当黑板,以工代教,能者为师,在工矿企业掀起扫盲。至1956年,境内职工文盲和半文盲由70%降至28%,90%以上的青壮年职工脱盲。1949年冬始,各县在农村开展以扫盲为主的冬动,从县到乡均成立冬学委员会。冬学实行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原则,教学内容除识字外,还结合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及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中心工作。至1950 年冬,共办冬学(夜校)492所,学员22053人。平江县1951年培训冬学教师280人,分配到各区、乡开办冬学。是年底,全县冬学达161所,学员 17454人;农民半日班56个,学员1660人。1952年11月,县举办速成识字培训班,培训教师435人,统一印刷速成识字表,由各乡组织农民在农闲参加速成识字班学习。1954年11月,全县共办夜校845所,学员20873人。1952年冬,华容县抽调近200名县、区机关干部下乡,配合乡村教师开办冬学,参加学习的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民达3798人。到1953年底,全县115个乡有104个乡办冬学,学员1.2万人。1954年后,结合农业合作化运动,有计划地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将冬学、民校全部改为农民业余文化学校,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的灵活学习办法,全县有89.8% 的文盲半文盲先后进入各种学校学习,有7.76万多名青壮年摆脱了文盲、半文盲状况。
1949 年8月至12月,各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权所属县卫生院,改称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0年9月至1952年,各县人民政府设立县卫生科,主管卫生行政工作。接管平江普爱医院和岳阳普济医院,分别改称县人民医院,新建行政区卫生所16个、乡镇联合诊所214个,县、区、乡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形成。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加生防疫工作。1950年至 1952年,境内各县成立防疫委员会,以控制流行传染病。1952年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重点,根据季节特点、结合节假日,每年开展几次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害灭病等突击活动。组织群众除“四害”(蚊、蝇、臭虫、老鼠),加强农村“五管五改”(管水与改水,管粪与改厕所,管好牲畜与改造畜圈,改造炉灶,改建沼气池),使城乡卫生面貌大有改善。同时,通过开展天花、霍乱、伤寒等疫苗预防接种,完成普及种痘任务,危害人民健康的甲类传染病天花、霍乱迅速得到控制。
在县、区、乡医疗卫生网络建立后,加强了医疗、医政和药政工作的管理,中西医迅速发展。1949年底,境内有卫生机构7个,床位52张,有卫生技术人员 2521人,其中中医师2011人,中药人员239人,西医师10人,医士11人,15人,护理员25人,助产士2人,其他技术人员208人。 1950年8月,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级卫生机构把“团结中西医”定为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申请个体开业的中西医人员达2610人。1951年 10月,平江5个中医成立省内第一家中医联合诊所。1952年,境内有中医联合诊所214家、581人。是年底,境内有卫生机构283个,床位197张,卫生技术人员5816人,其中中医师2220人,西医师34人,医士100人,41人。随着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增加,医病治病的水平得到提高。岳阳、平江人民医院和湘阴、华容、临湘县卫生院先后开展血管结扎、良性肿瘤摘除、胸穿刺、剖腹产、肿瘤切除、治疗胸膜炎浓胸等手术。1953年,平江县人民医院为一患者摘除33.6公斤重的巨型卵巢囊肿瘤。到1956年,境内有卫生机构654个,床位1126张,卫生技术人员4138人。其中有中医师 2142人,西医师34人,医士399人,116人。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村逐步建立医疗网,号召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组织联合诊所,实行“分片包干,地段负责”,要求联合诊所逐步过渡为医疗保健或地区性小型医院。1957年,联合诊所发展到551个,成为县以下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流行性地方病,境内除平江县外,其他县都有血吸虫病流行。解放前,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疫区田园荒废,村毁人绝。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疫区人民群众健康,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0年3月,湖南省派出医务人员到岳阳县黄沙湾、南津港一带考察疫情,进行血吸虫病调查。同年6月,在黄沙湾建立境内第一个防治血吸虫病专业机构,即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委员会岳阳血吸虫病实验所(今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1950 年,开始血吸虫病防治,通过重点调查、普查、分区抽样调查及常年查治,逐步了解并掌握血吸虫病病人分布规律、病情程度和演变趋势。在境内开始有组织地进行防治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查病治病和查螺灭螺工作。各地血吸虫病防治站、组都配有血防知识挂图、留声机、幻灯、模型等宣传工具,血防人员白天查病治病,晚上走村串户,进行口头和文字宣传,运用幻灯图片讲解,请当地病人现身谈体验,结合解剖钉螺看尾蚴、解剖家畜看成虫,普及血防知识,教育和提高疫区群众对防治血吸虫病的认识。1955年11月,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后,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通过图片展览、走访座谈,把各项防治措施的要求和原理告诉群众,激励疫区人民同血吸虫病作斗争。从此,疫区的各县、乡党委相继建立血防领导小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开展。境内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组42个,有血防专业人员476人,设置病床785张。1956年至1957年,境内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人3.58万人,使大批有症状的病人逐步恢复了健康。
在查病治病的同时,开展查螺灭螺工作。1956年10月,疫区各县统一组织以血防人员、社会医务人员和社会青年共600人参加的查螺队伍,采取由上游到下游,分区划片包干的办法,历时3个多月,调查面积264万亩,查出有钉螺面积137.58万亩,初步摸清了境内钉螺分布情况,为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1952年11月至1953年3月,在湘阴县寨湖、黄土、太合等废垸筑堤围垦,垦植洲滩4.77万亩。1955年,又在岳阳县茅司铺外洲围垦湖洲 6万多亩,建成建新农场。1956年10月,由岳阳、临湘两县共同围垦芭蕉湖、永济废垸。1952年至1957年,境内围垸灭螺工程14处,堤长 52590米,围堵面积22.58万亩,其中有螺面积10.33万亩,已灭螺面积10.19万亩。1956年至1957年消灭钉螺面积7.75万亩。
解放后,境内的文化事业开始发生根本变化,群众文化活跃了起来。1950年初,各县文教科接管原有的民众教育馆,着手建立文化馆、文工团或文艺工作队。 1950年华容县文艺工作队成立,在城乡演话剧和歌剧,后改成县文工团。湘阴、岳阳、临湘、平江等县政府相继组建了县文工团(队),配合各地中心工作演出戏曲和小型节目。1952年,各县文工团(队)整编后,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转入文化部门,参加戏曲改革。县、乡配备专(兼)职文化干部,组织创作文艺节目,配合宣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社会改革运动。这时,境内一些分散活动的民间戏曲艺人,进城建团演出现代节目,深受群众赞扬。岳阳县城在岳舞湘剧团和岳阳花鼓戏艺人进城建团后,演出《白毛女》、《赤叶河》、《九件衣》、《柴山根》等戏,教唱普及《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在农村,一些乡、村政府支持民间艺人与爱好戏剧活动的中青年男女组建业余剧团,演唱农民喜爱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成为当时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在开展戏曲演出的同时,其他文化活动开展起来。1951年,岳阳县建立境内第一家电影院(建设电影院)。1952年,湘阴县建立境内第一支农村电影队。各县建立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图书发行专店,并通过农村供销社、集体、个体、书摊等各种渠道发行。各县文化馆开辟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设置流动图书箱,在农村集镇巡回流动,将图画书籍等文化读物送到农村。1953年各县试办小型农村俱乐部,内设图书室,共有上百近千的通俗读物。在境内的中学均建有图书室,满足学生课外阅读所需。
在国家开始进行“三大改造”时期,戏曲剧团实行三改(改制、改人、改戏)后,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戏曲剧团由改为集体所有制,为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三大改造”的中心工作,整理一批传统剧目,移植、编演一些现代戏。1955年,各县成立文化科,将流动性很大的戏曲剧团,通过登记发证,在县城落户,成为民间职业剧团,属集体经营性质。岳阳岳舞湘剧团改名为岳阳巴陵戏剧团,新岳楚剧团定为岳阳花鼓戏剧团,华容县将和平剧团、东山京剧团、青年京剧团合并为群众京剧团后,于1955年定名为华容京剧团。岳阳巴陵戏剧团和岳阳花鼓戏剧团整理的传统戏《九子鞭》和《补背褡》参加全省戏曲观摩会演,《九子鞭》获剧本一等奖和演出二等奖,《补背褡》获剧本、演出一等奖,其剧本还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印刷发行。1955年12月,这两个戏又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京汇报演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掀起,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业余剧团越来越多,各县试办乡级农村俱乐部后逐步发展,将业余剧团、图书室、幻灯宣传、夜校等业余群众文化活动统筹开展,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公私合营后,一批剧院实行新的建制和院貌改造。电影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1956年,各县送省培训的的放映员回县后,新建一批县属电影队,省属6个队划归县属队,其时,境内共有农村电影队13个,各县文化科配备专干管理,从此,电影放映事业在城乡迅速发展起来。
1955 年,华容县创办《华容报》。1956年4月至6月,境内其他4县亦相继创办县报。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各地、杏彩体育官方各战线的生产(工作)情况经验,宣传先进单位、劳模,激励人民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作贡献,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196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精简机构人员,各均县报停刊。
解放后,各县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运动在城乡逐步开展起来。中小学把“德、智、体”作为教学目标,各年级均开设体育课。规模较大的中学还成立体育教研组。1952年,在干部、职工和学生中开展“工间操”和“课间操”活动。一些工矿企业成立工人俱乐部组织球类竞赛活动。农民体育则以武术为主,其次是龙舟、舞狮、角力等个体分散活动。随着新体育的推广,传统的习武活动日渐消歇,代之而兴起了篮球、田径活动和民兵军事训练。1953年始,中小学体育课的教材与教学采用苏联分组轮换教学方法,试行两年。1954年5月,国家《劳卫制(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暂行条例》在岳阳一中试点。次年境内各中学全面推广劳卫制达标训练。1956年上半年有2386人达标。同年,还在中学试行国家编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逐步走上正轨。同时,各级学校还注意经常组织课余运动训练,进行田径、球类、体操、射击等训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竞技水平。为推动体育运动开展,中小学每年举行1至2次校运会,不定期举办校际之间的联合运动会和县、区中小会。1952年至1957年,平江县举办了四届会。1956年8月,岳阳、临湘、湘阴、平江县组织代表队参加湘潭专区首届农民篮球运动会,通过开展体育运动,全民体质增强,以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
五四运动前后,任弼时、高风、何长工等数十名岳阳籍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远涉重洋,留学异国,其中华容赴法勤工俭学的有13人,为全省最多的县份之一。在党创立和第一次大时期,曾三次来到岳阳指导工农运动,于1922年2月,建立了岳阳铁路小组。还亲自培养和发展了平江的陈茀章、余贲民入党,于1923年冬建立平江第一个支部,为湖南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随后,党的基层组织迅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到1927年春,各县都建立了县农会,共有67个区农会,600多个乡农会,会员达70余万。
土地战争时期,武装风起云涌。1927年9月,余贲民率平江工农义勇军参加了领导的秋收起义。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杏彩体育官方创建了红五军,建立了以平江为中心的湘鄂赣根据地。岳阳、临湘、湘阴县部分地区也属湘鄂赣根据地范围。在红军长征后,湘鄂赣根据地坚持了三年艰难的游击战争。华容县是贺龙、周逸群等创建的湘鄂西根据地的一部分。工农红军曾四次攻克华容县城,建立华容苏区,开展土地。红军转移湘鄂西后,以华容为中心的洞庭特区的烽火,曾燃遍洞庭湖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坚持三年艰苦游击战争的湘鄂赣边区红军游击队9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在傅秋涛带领下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月,派蓄意破坏团结抗日,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党地方组织转入隐蔽斗争。1943年,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派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进军华容,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首)公(安)华(容)敌后抗日根据地。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挺进江南,转战湘北,消灭了大量围追堵截的敌人,建立了临湘、岳阳、湘阴、平江等县抗日根据地。
在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中,岳阳人民为中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约有30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注册烈士近3万人。在土地战争中,从平江走出的党人、红军战士和抗日人员总计8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5万人,在战争中有20余万人献出了生命,其中追认为烈士的2.1万人,居湖南各县之首。
1951 年8月,以傅秋涛为团长的中央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平江、华容等地进行访问。访问团召开了老区群众座谈会,赠送慰问物品,为特困户发放救济金,拨款修建烈士祠,并召开县烈、军、工属代表会议。亲笔题写了“发扬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题词带给平江老区人民。访问团回京后,将老区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1952年12月,为华容烈士蔡协民遗像亲笔题词,表达了党中央对老区烈士的深切缅怀之情及对老区的亲切关怀。20世纪50年代,平江、华容两县被评为老区县,倍受党和国家关注,解放后多次拨出专款,修建了烈士公园和纪念地。